1、 体育与健康课程: 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体育与健康知识、 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 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2、 健康: 指个体在身体、 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 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 一个人只有在身体、 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 才算的上真正的健康。 体育是促进健康的主要手段。
3、 新兴运动类项目: 指国际上比较流行但在我国开展不久的或国内新创的、 深受青少年喜爱并适合在学校开展的运动项目。
4、 运动量: 指人体在身体练习中所完成的生理负荷量。
4、 体格: 指人体形态结构方面, 包括人体生长发育水平, 身体整体指数与比例及身体形态。
5、 体能(体适能): 指人体各器官的机能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包括身体素质和身 体基本活动能力。
6、 水平目标: 指不同阶段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
7、 运动负荷: 包括负荷量和负荷强度。 负荷量一般学用练习的次数、 时间、 距离、 重量来表示; 负荷强度一般以练习的速度、 密度、 难度来表示, 这两者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8、 终身体育, 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
9、 运动技能: 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 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技能, 要求学生学习、 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 形成一定的运用特长, 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10. 体育教学: 是教与学的统一活动, 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 有计划的指导下, 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掌握体
育、 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 技能、 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 促进健康, 发展运动能力, 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 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
11. 身体素质: 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机能能力。 包括力量、 速度、 耐力、 灵敏、 柔韧等。
12. 完整法: 是指整套动作或单个动作不分部分地进行教学的方法, 它常用于比较简单的动作或者结构严谨、难以分解的动作的教学。
16、 体育与健康课堂常规: 是为使课堂教学有一个严密的组织和正常秩序, 保证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正常进行, 对师生所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 它一般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
30、 课堂常规: 教师和学生上课时所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 包括课前、 课中、 课后常规。
14、 社会适应: 是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 作为学习领域的的这会领域, 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和竞争精神, 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15、 体育: 以发展体能、 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16. 运动表象: 在过去运动感知觉的基础上, 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动作形象。
18. 身体健康: 指人的体能良好, 机能正常, 精力充沛的状态。
19. 有氧耐力: 指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的能力。
20、 体育教学模式: 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 建立起来的、 较为稳定的体育教学活动结构和活动程序。
21、 快乐三要素: 简单的, 没有附加条件的, 发自内心的。
22、 生物年龄: 指个体在解剖结构、 生理机能等生物方面达到的实际年龄, 它反映了每个人生长发育的快慢程度。 称之为运动训练。
23、 运动指数: 课内的平均每分钟脉搏数除安静时的每分钟脉搏数。
24、 诱导性练习: 体育活动中正确掌握运动技术所采用的过渡性练习。
25、 运动训练: 凡是培养运动员的一切准备过程都是运动训练。
27、 练习轨迹: 指在体育锻炼中, 身体和身体某些部位的移动路线。
28、 体质: 是指人体的质量, 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 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 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29、 需氧量: 人体为了维持某种生理活动, 提供足够的能量, 体内要氧化某些能源物质, 所必不可少的氧量。
31、 体育方法: 是指体育教学、 训练、 锻炼的途径和办法。
32、 速度: 是人体快速运动的一种能力。
33、 力量: 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
34、 耐力: 是指人体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35、 灵敏: 是指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和各种素质在运动过程中的综合表现。